繼續談談 SOA Service Layer方面的設計考量。
前一篇網誌文章中提到,通常有跨平台整合、或是需要透過網路提供遠端存取的共用元件,通常才會考慮建立成為Web Service。除此之外,在設計Web Service的時候,也有些需要注意的基本概念。
Web Service雖然是透過服務介面(interface)與用戶端程式繫結,然而就跟一般應用程式一樣,每個Web Service所提供的功能是獨立的,而且與一般應用程式一樣,採用層級的架構設計。Web Service基本的層級架構如下圖:
在設計時,必須盡可能的將 Data Layer 與 Business Layer分別封裝在不同的元件中,並且各層級之間再透過抽象的介面結合。一般來說,後端的元件可以製作成Shared Component,再提供給內部的其他系統整合時使用。
而開發Service Layer時,必須要把Service Contract、Service Implementation、Data Contract 等等,分別定義到不同的組件中。換句話說,你並不應該使用Visual Studio 開發工具新增一個預設的Web Service或是WCF Service專案之後,就只用這一個專案完成所有Service Contract、Service Implementation、Data Contract 的開發;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另外再建立不同的ClassLibrary專案來開發與維護不同用途的服務元件。這樣的做法可以讓你將來需要調整服務的內容時,可以擁有比較高的彈性;同時也可以比較容易進行單元測試,確保Web Service的穩定性。
同時,也必須要注意到,每個 Web Service 同時也會是一個獨立的應用程式,用戶端程式必須要透過 Service Layer所定義的介面(服務合約),才可以使用其功能。而 Web Service 之間若是需要整合的話,可以透過下面幾種方式:
1. 若是後端資源(如:資料來源)方面的整合,可以透過 Data Layer所提供的Shared Assembly:
而通常這種方式,因為跳過了 Business Layer,所以僅能做比較邏輯較單純的資料異動。
2. 若是要進行功能面的整合,則必須要透過 ESB(Enterprise Service Bus),或是再建立一個更上層的 Web Service 來完成;而不是在 Web Service 之間直接建立交互參照:
舉例來說,假設 Service A 是庫存系統的服務,提供產品庫存查詢與異動的介面;而 Service B 是訂單管理系統的服務,提供新增訂單與訂單異動的介面。而若是需要整合客戶系統提供即時下單功能時,就應該另外建立一個新的Service C,並且把處理訂單的流程( Business Workflow)封裝到新服務的功能當中。這樣的架構會比你在Service A 和 B之間建立交互參照來得有彈性,而且也較容易維護多變且複雜的商業流程。